上海交通大學城市科學研究院院長、首席專家,教授、博導,光明日報城鄉調查研究中心副主任,上海交通大學斐訊智慧城市研究中心主任,上海數字化城市與交通研究所執行所長。
近年來,大規模的城市信息化基礎設施、數字城市、智能城市建設,也包括智慧行政、智能交通、智慧旅游等專項工程,使我國智慧城市建設一浪高過一浪。在上海交通大學劉士林教授看來,智慧城市建設中存在不少誤區,當下已到了一個轉變發展方式的關口。以下是他在中國浦東干部學院的演講。
在城市空間治理和微更新上,我們應更多采用大數據和云計算提供的人口、產業、交通等精準信息,對城市空間、建筑布局、道路系統、公共服務等進行重新定位,引導城市人口分布和產業結構調整,使已經短缺的土地發揮更大的承載和服務功能。
上海交通大學城市科學研究院院長劉士林就如何發展智慧城市提出了自己的觀點:發展智慧城市應蹄疾步穩。
隨著以人為本的城鎮化進程不斷推進,人們越來越認識到技術”和管理只是手段而不是目的,人文型智慧城市才是智慧城市建設的最高目標。
在智慧城市建設方面,我們應確立以智慧科技為重要基礎、以智慧管理為主體形態、以智慧人文為理想目標的戰略定位和基本思路,在世界智慧城市建設中開拓出一條具有戰略突破意義、變被動為主動的自主發展新路。
在目前的智慧城市建設中,由于缺乏頂層設計和制度安排,以至于不同程度地存在開發建設粗放、過度依賴投資、硬件與軟件錯位、重形式輕內容等問題。要改變這種情況,需強調人文型智慧城市理念,在建設智慧城市過程中體現中國智慧。
記者近日專訪了上海交通大學城市科學研究院院長、上海交大斐訊智慧城市研究中心主任劉士林。他在國內首先提出了人文型智慧城市這一概念,并認為在建設智慧城市過程中也應體現中國智慧。
我國智慧城市在總體上應確立以智慧科技為重要基礎,以智慧管理為主體形態,以智慧文化為理想目標的戰略定位和基本思路,為早日建成有意義、有價值、有夢想的中國現代化城市提供全面的信息化系統工程支持。
在十三五期間,智慧城市有可能不遵守由高速轉向中高速的經濟新常態,而扮演一種引領發展的新角色。在總體上應確立以智慧科技為重要基礎,以智慧管理為主體形態,以智慧文化為理想目標的戰略定位和基本思路。
上海交通大學城市科學研究院院長、首席專家劉士林11日在上海稱,在中國經濟新常態下,由于經濟波動會影響到城市建設,因此在相當長一段時間內,智慧城市建設不宜過于激進和急切,應將蹄疾而步穩作為智慧城市建設的核心戰略原則。
楊冰之
吳余龍
鄭愛軍
徐振強
孫謙
鄭明媚